提升自我
定义
工作本身并不能带了经济上的安全感,具备良好的思考、学习、创造与适应能力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拥有财富,并不代表经济独立,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。所以,自我提升和完善尤为重要。它包括四个层面,身体 (锻炼、营养、压力调节)、 精神 (实现价值、忠诚学习、冥想)、 智力 (阅读、想象、规划、写作)、 社会 / 情感 (服务、移情、统合综效、内在安全感)。
- 身体层面,是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—健康饮食,充足的休息以及定期锻炼。它是属于第二象限事物,重要但不紧急,因此很少人能坚持不懈。
- 精神层面,精神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,是人的本质、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,是生活中非常私人又至观重要的领域。它能够调动人体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的资源,把你同所有人类的永恒真理紧紧联系在一起。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,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遮风挡雨的打伞,源源不断地使我们活得新的力量。如果能够持之以恒,效果会更加明显。
- 智力层面,它只要靠教育、不断学习新知识,磨练心智,开阔视野。可以通过看书、写作等完成。
- 社会 / 情感层面。在改变他人上,我们可以选择清晰而真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形象,肯定她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,帮助她们改变行为模式,成为讲原则、懂判断、独立自主、有价值的个体。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并不会贬低我们自己,反而会使我们更加强大。我们如果有足够的财富对别人做情感投资,我们越擅长发掘别人的潜力,就越能在配偶、子女、同事或者雇员身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而不是记忆力。我们不应该给她们贴标签,与她们共处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大量她们,帮助我们独立和实现自我,并建立起美满、丰富和卓有成效的人际关系。
对于我们来说,这四个层面都要去更新,因为只有平衡好更新进度,才能取得最理性的效果,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会对其它层面产生消极的影响。在更新的过程中,我们不要贪多,而是一点一点去攻破它,应用我们学习到的单点突破法,计划实施总结评估,立真把它们平衡。
管理自我
主要做好三样:时间管理 、 精力管理 、 情绪管理
- 时间管理。改变自己从认识自己开始,管理时间也是从认识时间开始。一开始,最好的方法就是记录时间,把每天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。就像理财一样,先记录钱花在哪里,才知道哪些钱不该花,或者少花。第一阶段,可以这样简单记录,看看大块时间用在哪里。开会(0.5)吃饭(1.0)写作(2.0)刷抖音(3.0)写代码(4.0)你看,明显是刷抖音时间长,这个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。第二阶段,记录具体时间和具体事件。6:00 ~ 7:00 晨练 7:00 ~ 8:00 读书写作 8:00 ~ 9:00 去上班 9:00 ~ 11:00 工作 12:00 ~ 14:00 午休 14:00 ~ 16:00 梳理积分商城 16:00 ~ 16:30 休息 16:30 ~ 19:00 综合分析竞品商场 19:30 ~ 整理主要目的,看看哪个时间做了哪些事,具体花费多少时间,后边有大用。第三阶段,清晨安排三件事很多人不喜欢记录,太麻烦,记来记去也没什么改变。任何工具如果使用起来太复杂,就会有 90% 的人放弃。清晨三件事,非常简单,也是我一直在用的。每天早晨起来,就按照重要程度,把当天最需要干完的三件事完成。我今天最需要做完的三件事:1. 工作报告整理,各个项目组进度把控,协调资源。2. 跟客户谈具体合作事项。3. 公众号文章一篇,知乎问答一篇。工作时间,把前两项搞定,业余时间把最后一项搞定。如果还剩下时间,我就会做一些长期规划的事,明天、后天,以及未来一个月需要准备做的事。做好以上这些,就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吗,不能。你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,时间很充足,坐在那里,啥也干不进去。比如,一下午过去了,报告一个字没有写,有时间,没状态。遇到这种情况,不是时间出了问题,而是你的精力出了问题。
- 精力管理。有一本书《精力管理》,讲了精力来源的四个方面:体能、思维、情感、意志。我跟进自己的实践和观察,体能和思维对我影响很大。体能也是精力最基本的来源。我记得上高中那会,早上为了节省饭钱,只吃馒头和方便面。那几天上早自习感觉特别累,总爱打瞌睡。后来,吃了两个星期实在扛不住了,又去食堂吃饭了。那时候感觉特别饿,没精神,没有想过饮食这么重要。刚刚工作那会也是,早上不吃饭,死磕一上午,中午吃得又多犯困。整个人一天的工作状态不是特别好,还好那会年轻,用精神力扛着。现在作息规律,早上跑步、读书,吃早饭。上午一般脑子清楚,一般做一些分析类工作。午餐之后,会溜达一会,消消食,然后午睡。下午脑子不那么灵光,有一些疲倦,会做一些总结和整理工作。晚上吃完饭,也有一个不错的状态,会做一些有创意的工作。一句话,你一定要在状态最好的时候,做最难最复杂的事。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,太疲惫了就休息一会,磨刀不误砍柴工。死磕的状态不能持续,要养成固定的习惯。
- 情绪管理。做到以上两点,已经可以称为高手了。能够利用自己的情绪,高效率完成工作更是高手中的高手。有时间、精力充沛,但还是遇到一些工作,干不下去。人人有七情六欲,当你发现自己不喜欢一项工作的时候,怎么都干不下去。这时候心里一直抵触,然后开始怀疑自己,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;欺骗自己,明天做也没关系。如果这件事对你很重要,就一定要逼自己做下去。有一个小技巧:给自己 1 个小时的放空时间,在这个时间不带着情绪做事,不考虑要做的事有没有意义,有没有帮助,能够得到什么结果。把情绪放在做事上,不放在心里,在这一刻你可以把自己暂时当作没有情感的机器。先不要急着否定我,你可以去试试,如果真的不好用,你可以来找我。我最开始写作的时候,最多能写 500 字,我看别人的文章动辄几千,心态直接就不好了。坐在椅子上,一直在想 1000 字太长了,根本写不出来,完不成。没有把情绪用在内容上,而是用在否定自己上,情绪低落,心态消极。后来,有一天我试着放下情绪,不考虑自己写的好不好,语句通顺不通顺,逻辑严不严谨,都不重要。哪怕自己写的是垃圾也好,专心用在写字上,那一刻好像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事,忘记了这个世界。
实用方法
1、正确看待时间
理解拖延症 。心理学家发现,我们看待时间有两种角度,“近期未来”和“远期未来”。大家在这两种角度上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近期未来视角下,人们更容易在具体的情景下考虑问题,想得更多的不是“要不要做”而是“怎么去做”。比如,如何通过最近的考试,如何完成老板安排的任务。远期未来视角下,人们更多的是考虑这件事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。比如考上 MBA,开始自己创业。近期未来——远期未来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生活的方方面面,生活中的很多问题,都是由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导致的。产生拖延症的一个原因就是,远期未来中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,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活动。比如,想要考上 MBA,阻碍是学习效果不理想,便利的替代活动是看电影和打游戏,借此逃避阻碍。在这种状况下,人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不断强化远期目标的意义,“考上 MBA 是我理想的第一步”“如果没考上还能去干嘛”,但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还可能因为加大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使问题更严重。想要处理好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,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:1. 不要过分强调远期未来的意义,多考虑具体执行方式。2. 增加逃避的难度,比如删掉游戏,关掉手机。
把事件花在值得的事上 。除了拖延症,在使用时间上,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,看起来似乎做了很多事,但是感觉却没有什么积累,像是什么都没做一样。这可能是因为你做的事,很多都是短半衰期的,而长半衰期的事做的太少。(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概念,这里就是所做的事带来的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)比如玩游戏或短视频,在做这件事时带来的快乐是很强的,但是一旦停止,快乐会很快流失,这就是短半衰期的事;而每天读一本书,背几个单词,虽然当时没有感到什么收益,但是你掌握的知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有可能给你回报,这就是长半衰期的事。在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做,花多少精力做的时候,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估: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收益的大小,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、感情、身体、物质等,可以称之为【收益值】;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,可以称为【收益半衰期】,半衰期长的事件,其影响会持续较久。想要自我提升,就必须多做长半衰期的事,而少做短半衰期的事。否则你会发现,自己是在重复的抓起沙子,刚获得一点快感,手掌中紧握的沙子便和时间一起飞速溜走。1.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,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,只要收益可累加,就尽管去做。2.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,一些不重要、不紧急的事情,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,仍然可以去做。
2、做出更好的选择
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来说,收益也是不同的,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对自己来说收益值更高,半衰期更长的事情呢?那就是找到更高的目标,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。决策心理学认为,人在面对选择时,通常会采用【满意原则】,而不是【最优原则】。就是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一个接一个考察,当找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,就会采纳这个选项,余下的选项就被废弃了,而不是对比所有选项,找到其中最好的。因此,一个人能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,与他采纳的标准有很大关系。如果内心标准很低,很快便能找到满足标准的选项,而这个选择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越;如果内心标准较高,那么就会比较更多的选项,从中找到更好的选项。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是什么,自然是最好不过了。如果现阶段,你确实不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,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个简单方法,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,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,也可以是两周、一个月或者半年,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。然后再回忆一下,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以及完成后的内心感受,这件事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,是因为让你感到难得的愉悦,内心的满足,或是难以抑制的成就感?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,很可能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,借此你可以思考,以什么作为人生最高目标,可以让你长期,持续获得这种感觉。不过现实会限制我们做选择的范围,其中最大的阻碍不是没钱,没能力,而是隐含假设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下面三个:第一个【赛道假设】,错误的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,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,而获胜者寥寥无几,人们因为害怕失败不敢尝试,不敢试错,一边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失败的恐惧,一边亦步亦趋的在一个外界固化的轨道上不停的奔跑。第二个【低关联假设】,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,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,不存在什么关联。比如我上学时业余做了下电商,没人想到,求职时,HR 更感兴趣的不是我的专业而是我电商的经验。第三个是心理学中的【僵固型心智】,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,很多人认为自己天赋不够,智商平平,学历不高,于是遇到一些挫折就自暴自弃。与之相对的是【成长型心智】,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,因而不惧短期失败,反而越挫越勇,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。只要我们能走出这些限制自己的假设,把人生看作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,允许自己在选择中犯错,从错误中学习,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。
3、即刻行动
在我刚开始尝试写点东西的时候,常常因为没有思路一拖再拖,好几天出不了一篇稿,后来我开始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,让我写的动作先开始,思路居然自动涌出了。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,只要开始做了,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。很多人都遇到这样的情况,有一个不错的想法,因为觉得还没有准备好,或者想要等等再做,没有即刻行动。结果这一等,就可能等了一辈子。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准备好,总有我们还未估计的问题,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,总有我们未搜集完全的信息,难道我们要一直准备下去吗?当然不是,只有你做出了实际的东西,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,才能得以切实的锻炼,视野变得更加开阔。 当开始行动后,一定会遇到问题,其实遇到问题是好事,问题会让你更加清楚自己该做什么,问题也会推动你去寻找答案,当你解决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,回头看去发现自己居然提高了这么多。
4、学习应该以问题为导向,以技能为目标
我一直记得一句话: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,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。如何能让学习作用于现实?我觉得以问题为导向,以技能为目标是最好的方法。问题推动你去寻找解决方法,找到的解决方法是你要学会的技能,而通过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又会出现新的问题,于是一个正向循环开始了,就像是一个上坡的圆环,不断旋转不断提升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先打开新旧知识的通道,知道自己知道什么,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,才能有的放矢。因此,我们不妨多思考以下四个问题:1.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,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?2.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,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?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?3.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,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,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?4.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,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,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,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地问题?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,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,书籍、软件、电影、积累了很多 G,放在那里懒得去看。事实上,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这种问题,很多人只关心,这本书,这篇文章说了什么,传递了哪些显而易见的知识。而只有少数人,才会去审视构成这些的材料,对它们进行本质和属性上的概括,评价它们的价值和意义。而只有非常少的人,会从一个创造者的角度去研究,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,将其拆开来看个究竟。想要真正学到知识的本质就得经过下面三个层次:1. 它说了什么?给了我什么感受?(他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)2. 它是什么?对我有什么价值?(对内容的反思,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)3. 它的内部是什么组成的?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?(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,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)当对知识进行了这样的解码,我们才能更快的掌握可以解决问题的技能。
5、打磨思维利器
过滤信息我们每天都处在信息过载中,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,它们或是无病呻吟、矫揉造作,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。它们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,干扰我们的思考和记忆。我们不如给思维“断舍离”简化我们输入的信息,把时间放在更有价值的地方。想要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,就要设置好我们大脑中的过滤器。1.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:高质量的平台,可靠的媒体,官方的新闻,专注于某领域的大佬,虽然可能也会夹杂一些营销信息,但比搏人眼球的营销号,煽动情绪的自媒体好得多。2.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:热点是噪音的重灾区,网上的热门话题多是人为制造的营销性话题,通过迎合人们猎奇心态来吸引注意,这些内容通常没有关注的必要,可以算是前文提到的短半衰期的事。3. 重事实信息,轻观点和评论:事实信息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材料,而各种观点和评论虽然有时给我们启发,但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。4. 定期放空自己,屏蔽外界纷扰:无孔不入宣扬消费主义,传播焦虑等信息无孔不入,我们无法全部杜绝,这些信息让我们短视,追求短平快,忘掉自我。所以隔一段时间,就给自己一点时间,屏蔽外界的信息,让自己开始思考。锻炼思维方式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看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本质,而有的人仅仅能看到表面的一点点杂质。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方式不同,具体的思维方式很多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,不然文章要太过于冗长了,文末有我另一篇关于常用思维的回答。这里说说为什么要锻炼思维,以看到事物本质。我有一篇回答讲了,同龄人之间差异巨大是因为,个人天性和所处环境的共同作用,个体接收到外界环境的刺激,根据内在本性做出相应的反应,如果你能看到外界环境的本质,是不是做出的反应会更接近本质,是不是更能适应这个社会,同时更加清楚自己应该提升什么,而不是被表象的杂质蒙蔽双眼。
6、努力的策略
专注发展优势才能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提起木桶效应,说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决定能装多少水。然而,木桶效应最早是类比团队管理的,对一个团队来说,决定其绩效的是最弱的那个成员。因为团队中每人各司其职,分工一环套一环,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其它环节。但是用在个体身上,这个理论并不合适,个体的短板和长板是不可分割的,我们看重一个人往往是因为他的突出才能。并且人的才能发展基于过往学习经验的积累,我们在才能上的学习积累呈 S 形曲线。浅尝辄止的人,很可能掌握了很多种技能却都停留在缓慢起步期从而一无所有,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。设计挑战在发展优势才能的过程中,一定会遇到舒适区,你需要给自己设计挑战以便跳出这个舒适区走向更高的区域,当这个区域又变成舒适区了,再次向上挑战。这样一级一级的难度上去,会构成一个挑战阶梯。顺着这个阶梯就可能攀上才能的顶峰。著名的英语脱口秀译者谷大白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他本是中医专业,因为个人兴趣开始自学英语。早期和很多人一样,背单词、考托福、GRE,当这些挑战都完成后,他开始听英语电台。刚开始感到很困难,但硬着头皮苦练几个月后,他发现一点难度都没有了。到此,他还没有停止,又开始听各种地方口音英语,之后开始观看英语脱口秀。英语脱口秀不仅语速快,还有很多 Google 都搜不到的俚语,只能靠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资料查找理解。最后这个难关也被他突破,他听译出了很少有人能译出的英文脱口秀节目。
7、成为自我教育者
大学时,一位老师告诉我,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学到多少知识,而是为了培养自我教育者。随着步入社会,更多的与这个世界交互,我才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。是的,知识是学不完的,并且学校的知识还有滞后性,一个新的技术出现,新的模式出现,到通过审核写进教科书,再到传输给学生经过的时间可能已经超过了 5 年,而小黄车从出现到上市再到倒闭,都用不了 5 年。学校教的东西也许你不感兴趣,学校教的东西也只是为了批量化生产各岗位的劳动者,想要自我提升,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保持持续不断,稳定的学习。所以,自我教育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能力,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,敢于突破种种局限,不断试错,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产权。希望你也能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,而不是外界的认同,做出独立的选择,甚至是做一些很酷的事,找到属于自己的路,把这条路走完,你一定能赢。
引用
1、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方面
2、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自我